叶酸的摄入量和作用
2020-05-07 17:38:20 来源:康掌柜体检网
叶酸学名叫蝶酰谷氨酸,因与B族维生素性质相似,故也称维生素B9、维生素M。叶酸开始是被英国大夫露西·维尔斯( Lucie
Wells)首先确定的。20世纪30年代,她在印度行医时发现很多孕妇得贫血,当地民间的一种偏方(一种发酵副产品)可治贫血,维尔斯从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出维生素B,确认其是真正起作用的主要成分。
1941年,一位美国科学家从菠菜叶子中提取了叶酸,故面得名。
1946年科学家又成功地人工合成制造出了叶酸,为黄色结品冷水,但其钠盐很易溶解,属于水溶性维生素。
主要功效:
①它是参与核酸(DNA)复制过程必需的一种辅酶,没有DNA复制就不能进行,蛋白质也不能合成。
②缺少叶酸会使红细胞成熟过程受阻,从而导致恶性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临床表现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舌炎、胃肠功能紊乱、衰弱、苍白、精神萎靡、健忘、失眠等症状。
③有助于预防婴儿出生缺陷,主要是神经管畸形,包括脊柱裂和无脑儿等非常严重的先天性缺陷。而新生儿先天性神经管畸形是中国常见的新生儿疾病,约占每年出生总数的4%-6%。;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其他类型先天性缺陷的风险,如唇鹏裂、先天性心脏病等。
④有助于预防孕妇贫血。由于正在发育的胎儿,每日都要进行大量的细胞分裂,需要很多的叶酸,所以孕妇体内叶酸被大量采用,导致叶酸不足而引发恶性贫血,也是孕妇贫血高发的缘由。
⑤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中老年人如果叶酸不足,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癌症等疾病。近年来研究认为:饮食中缺乏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会使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升高,因而极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动脉内膜粥样硬化,形成斑块;补充叶酸可降低冠心病和脑卒中(中风)的发生。
研究提示,中老年人应服用比目前建议量高近3倍的叶酸来减少中风、血栓症和冠心病的发生。来自芬兰一项为期3年的研究,对369例65-75岁的男女性受试者接受为期6周不同剂量叶酸片医治后,结果发现:只有服比较大剂量(400-600μg)的受试者才出现心血管疾病标记因子—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降低(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医学季刊》上)。
叶酸来源
叶酸分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两大部分。天然的广泛存在于各种动植物食物中,如肝脏、蛋类、鱼类、豆类、酵母、坚果、绿叶蔬菜中;而根茎类菜、番茄、洋葱、猪肉中含量甚少。天然的叶酸因食品种类不同、加工处理方法的不同,其吸收率、损耗率差距很大。蔬菜类虽然含大量叶酸,但在加工前就可能损失50%,再经加热后将会损失80%~90%,而且生物利用率也较低(45%左右)。人工合成的叶酸,可数月或数年保持稳定,易于吸收,生物利用率也高(高于天然的1倍左右)。
摄入量
中国2014年版RN建议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每日叶酸摄入量为400μg。英国食品与营养政策医学委员会建议50岁以上中老年人,除在饮食中摄取300μg叶酸外,应每日额外补充200μg叶酸,而孕妇每日建议补充400g叶酸。
叶酸摄入量在超出成人需要量20倍之内都不会引起中毒,超出部分均从尿中排出。
相互作用
现在大量补充叶酸的方法十分流行,但是单独增加叶酸摄入量,远远不如和其他营养素协同作用的效果好。根据实验结果单摄入高剂量叶酸可使同型半酰氨酸降17%,单摄入维生素B12可降19%,同时摄入叶酸、维生素B12可降57%,同时摄入叶酸、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6可使同型半就氨酸降60%。
减少天然叶酸损耗的方法
①吃新鲜蔬菜,不要放置时间太长
②尽量生吃;
③加热时温度要低,加热时间要短。
含叶酸量比较多的食物(μg/100g)
黄豆181.1、鸡毛菜165.8、猪肝425.1、黑豆苗140.7、芦笋145.5、鸡腿蘑351.8、豌豆99.5、榴莲116.9、葵花子304.4、豇豆75.4、白菜116.8、榛蘑288.2、荷兰豆58.4、甘蓝113.4、黄蘑201.5、蚕豆58.0、油菜103.9、南瓜子143.8、腐竹48.4、韭菜61.0、乌鸡蛋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