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检查
通过仪器测量人体身高、体重、血压,科学判断体重是否标准、血压是否正常,并且为相关科室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评估个人体重和健康状况,评价血压是否正常。
内科检查
通过视、触、叩、听检查心、肺、肝、脾等重要脏器的基本状况,发现常见疾病的相关征兆,或初步排除常见疾病,外周血管搏动状况,下肢是否浮肿等。早期初筛心肝脾肺是否存在问题。
外科检查
通过体格检查,检查皮肤,浅表淋巴结,甲状腺,脊柱,四肢关节,乳房等脏器基本情况,发现常见外科疾病的相关征兆,或初步排除外科常见疾病。
眼科检查
了解视力状况,眼外观是否正常,有无眼睑、泪囊、结膜、眼球等。检查视力有无异常。
裂隙灯
裂隙灯检查早期发现眼脸、结膜、角膜和晶体状体等有无异常。
耳鼻喉科
通过耳、鼻、咽、扁桃体的常规检查,初步筛查常见疾病。 筛查耳鼻、口咽发育、功能有无异常,有无疾病,用于诊断中耳炎、鼻炎、扁桃体病变及肿瘤病变。
胸部CT (胸部+肺部筛查)
胸部透视及摄片,可见多变的圆形阴影及肺炎、肺不张、胸腔积液等。胸部断层X线片、CT检查,可了解肿瘤的大小与肺叶、肺段、支气管的关系。必要时可进行支气管碘油造影。
双能X骨线密度筛查
数字化、低辐射、精准;可进行骨密度、骨结构、骨强度评估。通过检查骨量测定,可早期发现骨量减少及估计骨质疏松的程度,及时进行有效防治。骨质疏松骨密度的评估就是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三类,但临床上还会出现严重骨质疏松。出现椎体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和股骨径骨折,严重骨质疏松。
头颅核磁共振(重型影像)
头颅磁共振能够显示头颅任意断面的解剖结构,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比较高,没有骨性的伪影,可以清楚显示脑干和后颅窝的病变。在临床上磁共振主要是用于诊断脑梗死、脑炎、脑肿瘤、颅脑先天发育畸形和颅脑外伤等,尤其是对于脱髓鞘疾病、脑白质病变和脑变性病的诊断有特殊的优势。但是磁共振对急性颅脑损伤、颅骨骨折、急性出血病变和钙化的诊断没有CT敏感。
心脏彩超
了解心脏结构、瓣膜等;用于冠心病、先心病、风心病等检查。心脏超声可以看出心腔大小、房室壁厚度、瓣膜情况、心室收缩舒张情况、射血分数等。如果有瓣膜疾病、心包积液、肥厚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等均可检出。
颈部血管彩超
颈部血管彩超是目前最佳的颈动脉无创检查仪。检查动脉内是否存在血栓以及血流量、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诊断颈动脉通畅程度准确性在95%以上。诊断颈部血管硬化、狭窄、闭塞及动脉血栓等疾病。
动脉硬化检测
动脉硬化检测是检查患者动脉的弹性及硬化程度,以此来判断引起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患者可以进行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是否有动脉斑块粥样硬化等病变发生。还要进行血脂的化验检查,了解血脂对动脉血管是否造成影响。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造影检查,了解动脉的狭窄程度、堵塞状况等。
胃蛋白酶原检测
PGI是检测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的指针,胃酸分泌增多PGI升高,分泌减少或胃粘膜腺体萎缩PGI降低;PGII与胃底粘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相对于胃窦粘膜),其升高与胃底腺管萎缩、胃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异型增值有关;PGI/II比值进行性降低与胃粘膜萎缩进展相关。因此,联合测定PGI和PGII比值可起到胃底腺粘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
胃泌素17
胃泌素17是检查胃部疾病,包括胃十二指肠、胃溃疡、胃癌、胃泌素瘤、胃肠激素等。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部疾病。如果胃部出现了这几种疾病的话,胃泌素17的值均能升高。这个时候建议到医院做胃镜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检查。
幽门螺旋抗体
检查幽门螺杆菌抗体,通过血液检查幽门螺杆菌是否未阳性;通过染色或者免疫组化的方法确定有无幽门螺杆菌的存在。
上腹彩超(全套)
通过彩色超声仪器对上腹脏器进行检测,发现是否有形态学改变及占位性病变(肿瘤、炎症等)。
男性前列腺超声波检查(男)
通过彩色超声仪器检查更清晰地观察前列腺大小、形态、结构等情况,判断有无前列腺增大、囊肿、结石,恶性病变等。
泌尿系输尿管结石检查(男)
排查泌尿系输尿管囊肿、结石,恶性病变等。
甲状腺彩超
通过彩色超声仪器更清晰地观察甲状腺肿物、结节、肿大、炎症;可发现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炎、甲状腺瘤、甲状腺癌等疾病。
腰椎检查(正侧位)(不出片)
腰椎检查(正侧位):可以诊断有没有增生,滑脱,椎体的肿瘤,炎症,结核,明显的椎间盘突出,变性。
颈椎检查(正侧位)(不出片)
颈椎检查(正侧位):是诊断颈椎退行性改变的可靠依据。如:骨质增生,椎间孔变形等。临床上表现为颈、肩部疼痛,头晕、肢体麻木、体位性眩晕等。
5分类血细胞分析
发现全身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是临床医生判断血液疾病重要依据。
18项血液液细胞
通过检测血液细胞的计数及不同种类细胞、成分的分类来反映身体状况,如:贫血、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等。
尿常规(21项定性)
通过尿常规检查,对泌尿系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尿糖检查是作为糖尿病筛查和病情判断的指标。并可观察一些全身性疾病的异常表现。以显微镜观察尿沉淀物,发现细胞、管型、结晶、细菌、寄生虫等病理成分,对泌尿系统疾病作定位及鉴别诊断、预后判断。
血清总蛋白(TP)
总蛋白测定、白蛋白测定、白球比、球蛋白测定、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测定、直接胆红素测定、间接胆红素、总蛋白测定、白蛋白测定、白球比例、球蛋白测定、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
血清白蛋白(ALB)
可较好地了解肝脏功能状况。可检测急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疾病。
血清球蛋白(GLO)
常见的原因是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药物性、自身免疫性肝炎,还有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原发胆汁性肝硬化等,球蛋白偏高程度与肝脏病严重性相关。
ALB/GLO
肝硬化进展到失代偿期时常出现许多并发症,例如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胆结石、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感染、肝性脑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又叫GPT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是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变、肝脓肿、肝结核、肝癌、脂肪肝、肝窦状核变性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
血清总胆红素(T-BIL)
胆红素它是血液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在肝脏、脾脏、骨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经过分解和破坏的一种产物。
血清碱性磷酸酶(ALK-P)
碱性磷酸酶测定主要用于诊断肝胆和骨骼系统疾病,是反映肝外胆道梗阻、肝内占位性病变和佝偻病的重要指标。
乙肝两对半定性检查
两对半定性实际上是查大小三阳,即查乙肝表达的抗原和抗体。两对半是指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这两对。乙肝三系定量或者乙肝三系检测,称为乙肝两对半检测。
甲肝抗体(抗-HIV)
甲肝抗体是针对甲肝的一种特异性抗体。甲肝病毒感染后,如患者免疫功能较好,可自行清除病毒,产生甲肝抗体;如患者抵抗力较差,出现肝功能受损的症状,经过及时治疗也可产生甲肝抗体。
戊肝抗体测定
戊肝抗体是五种常规病毒性肝炎抗体之一,这五种分别为甲肝、乙肝、丙肝、丁肝和戊肝,戊肝通过粪口进行传播,是常见的传染性疾病,通常在血液中检测到戊肝的抗体说明感染过了,是否要治疗要根据肝功能损伤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丙肝抗体(抗-HCV)
丙型肝炎的检测,主要有丙肝抗体和丙肝病毒RNA检测两项检查。抗体检查包括IgG抗体和IgM抗体检查,IgG表示为既往曾感染过丙肝,但现在不一定是感染状态。而IGM抗体则代表正处于乙肝或丙肝病毒的感染期。但仅靠抗体检查并不能诊断丙肝,还应通过RNA的检测,其为丙肝病毒感染最直接、灵敏的指标,RNA阳性可诊断为丙肝病毒感染。
心肌酶谱5项
主要存在于心肌、脑、肝、组织及骨骼;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害时肌酸激酶、尤其CK-MB升高,另外,重症肺炎、心衰、尿毒症、急性颅脑损伤等均可升高。一般在心肌细胞受到损伤后急性期会出现心肌酶谱这些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例如急性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应激情况下亦可以导致继发性心肌损伤,从而使这些标志物升高。
血脂分析
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应积极控制,监测血脂四项可以了解脂肪代谢情况,是判断心脑血管疾病及其预后的重要指标。如果甘油三酯重度升高,应该立即选用贝特类降脂药物,如非诺贝特,防止急性胰腺炎发生
空腹血糖
评价人体空腹状态下糖代谢是否正常,评估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是否达标。空腹血糖是诊断糖代谢紊乱的最常用和最重要指标。
肾功能
对早期筛查及诊断各种原因引起的早期肾损伤有重要的意义,适用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受检者,心血管和肾病高风险人群及健康人群肾病早期筛查。
肿瘤七项
(男):通过7种肿瘤标志物(AFP CEA CA-50 CA153 CA199 PSA NSE)的特异性抗体组合检测,有利于对原发性肝癌、前列腺癌、消化道肿瘤、肺癌、胰腺癌等多项肿瘤的辅助诊断及疗效检测。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男性专项)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前列腺癌)PSA对男性前列腺癌的诊断、疗效观察、评估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f/t<0.1提示前列腺癌;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可有升高。
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检测(前列腺癌)
成年男性如果要判断前列腺疾病,如:有没有前列腺炎或者是前列腺癌或者是前列腺增生的情况下,我们有时候抽血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这两项指标,来判断前列腺的疾病。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是前列腺腺体合成的一种蛋白,主要存在于前列腺以及精液内,血清中。
其他附件
材料:静脉采血及惰气保护真空采血管+图文报告 网络电子报告在线查询 电子报告可终身保存 专家坐诊免费报告解读 提供二次问诊就医绿色通道服务 营养早餐:豆浆、鸡蛋、面包等套餐 提供健康状况分析解读